女性高爱潮有声视频,少妇被粗黑进进出出在线观看,亚洲欧美v不卡在线,国产成人综合第一精品

  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愿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網友分享游園經歷:有人一天玩16館 有人一口氣玩5天

時間:2010-05-13 14:54   來源:解放日報

 

  熱門冷門交替玩

  網友風鈴:5月3日,我帶孩子去參觀世博園。原打算排隊看4個熱門館,沒想到一天竟看了16個國家館,大飽眼福。

  11時10分,從高科西路5號口入園,安檢不排隊。除了在沙特館和日本館排隊都用了2個小時外,我們發現A片區有些場館不用排隊或隊伍很短,便快速瀏覽了越南、緬甸、阿曼、以色列、尼泊爾、斯里蘭卡等館,還進中國館的省市區館轉了一圈。

  坐園區公交車到后灘。順道參觀不排隊的阿根廷館。然后依次參觀了美國館、加拿大館和奧地利館。駐足歐洲廣場,正欣賞舞蹈表演時,我們得到廣播通知:英國館到20時30分停止排隊,于是急忙趕去!巴,人真多,起碼要排1個小時!”算了,隔壁意大利館隊伍不長,很快就入館參觀。遺憾的是此時法國館、西班牙館都已閉館,見旁邊外墻似剪紙的波蘭館人較少,又去排隊。

  21時多,我們擺渡到浦西魯班路,孩子興致正高,可惜石油館已閉館,就改去國家電網館,趕上最后一場六面體魔盒電影,還獲贈一個太陽能袖珍手電筒,孩子特別開心。22時20分離開世博園,乘軌交4號線回家。

  我的世博5日游

  網友圖涂:我獲贈3日票,還是沒看完世博園。于是決定公休兩天,看完再回去。選擇世博會的入門很重要。浦西人數絕對比浦東少,各位可以選擇浦西入園。一入園區,就去找預約機進行預約你感興趣的場館。浦西很多場館雖然是企業館,但也非常震撼。我推薦的是石油館的4D、國家電網館的魔盒。還有就是民企聯合館里面的表演,在遠大館還可以體驗8級地震。

  我覺得,如果只能來一次的朋友,請事先做好功課,一進園就直奔主題。可以來多次游玩的朋友,建議按片區玩。外地來的朋友請盡量選擇地鐵附近的賓館,出行和去世博園很方便的。

  我的二次觀博談

  網友小歐:5月8日,我第二次去世博園區。路線非常熟悉,而且做好充分的出行準備,還帶了淘寶上買的小凳子,排隊也舒服了很多。那天我7時多出門到24時出園,看了20多個館,有點疲憊但很值得。

  對想看中國館的朋友,我的幾條經驗可能有用:第一,選擇非雙休日的日子去,以避開人流高峰。第二,盡量選擇非熱門入口,方便拿預約票。比如上南路和后灘出入口人流很高,幾乎拿不到預約票。第三,盡量早點去,去之前可以多查查交通方式。第四,東西能不帶就不帶,安檢時把東西全部放包里,速度會加快。要緊的是別忘了向閘機口的保安兄弟要預約票。干糧一定要帶,因為排隊時肚子會餓的。

  帶10歲孩子體驗

  網民bigk:如何帶10歲左右的孩子輕松快樂游世博,我有經驗。不要想著一天能把世博會全玩完,不要夢想一天能玩到很多場館。我把重點放在浦西的最佳實踐區和企業館,沒想到,讓我驚喜不小。

  那里動手的機會不少,而且知識點比較豐富,小孩子一定很喜歡。比如,遠大館可以體驗地震,可以感受一下墻體、門窗保溫的實際效果,女兒在感受了零下40°C的不同玻璃窗,及墻體的溫度感后,非常驚訝。移動電信館發了個信息通信終端,讓手上的動畫飛進了大屏幕,而且有些可以操作的環節,小孩樂此不疲。最佳實踐區的博洛尼亞館里,可以踩自行車逛城市街景,小孩有得玩,別提多開心了。帶孩子去看世博會,就是讓孩子體味到玩世博的快樂,這才是帶小孩逛世博的初衷。

  和老伴園區休閑

  網友林芝:我和先生都已是70歲的老人了,參觀世博要以“細水長流”不吃力為原則,最后商定準備去世博園游覽四五次。

  周一8時,我們就到了半淞園路世博園3號口,先生已超過70歲,有專門的快速通道,9時開園,不到5分鐘我們很快完成了安檢驗票手續,還拿到了兩張晚上的中國館預約券。

  我們先“走馬看花”參觀城市案例展館。1個多小時,參觀了十幾個展館,感受“低碳”城市的環境和氛圍。在講解員熱情接待下,我們還參加了知識猜題游戲,拿到了小禮品,拍了“油畫”照片,騎自行車“游覽”城市風光等。按照預約券的時間,我們提前半個多小時來到中國館參觀,在門口排了10分鐘的隊就進入了展區。參觀中,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清明上河圖,圖中人物全部處于動態,還配有聲音,真是太神了。

  初次游覽參觀世博園共用了13個小時。老朋友聽了我的感受,都有著相同的想法:老年人游覽參觀世博園區,可以作為一種外出旅游休閑。

 

編輯:楊永青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