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高爱潮有声视频,少妇被粗黑进进出出在线观看,亚洲欧美v不卡在线,国产成人综合第一精品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新角色的新思考——訪全國政協臺籍新任委員紀斌

2008年03月06日 13:38 來源: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新人”紀斌的發(fā)言總有自己的思考。(張弛 攝)

  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開幕式上,一位頭戴禮帽的委員顯得有些與眾不同。數日之后的臺聯界別委員小組討論會上,記者又發(fā)現了這位委員的身影。紀斌,臺灣臺中縣人,現任全國臺聯常務理事、副會長。摘下了禮帽的紀斌,儼然一幅虛心學習的后輩姿態(tài)。2007年才開始接觸涉臺工作的紀斌,這是第一次參加全國政協會議。采訪過程中,他一直強調自己作為新人,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

  對臺工作 了解先行

  英國留學歸來后,紀斌開始從事對外交流工作,說到與外國人打交道和對臺工作的不同感受,紀斌打開了話匣子。“四個字概括,內外有別。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自家人,兩岸文化又同根同源,溝通交流起來天然親近。”

  身為臺籍委員的紀斌有許多親人朋友都是臺灣同胞,從事對臺工作以后,他對臺灣同胞更多了幾分感性認識。“以前接觸的臺胞圈子比較窄,現在我的臺灣朋友遍及各種行業(yè)各個階層,讓我對臺灣同胞的心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這對于我們工作的幫助非常大。”

  紀斌一直認為,作為鄉(xiāng)情組織的臺聯,更容易理解和關心臺胞,要為臺胞帶去祖國的關懷,同時把臺胞感受反應到政策制定部門和執(zhí)行部門,這正是政協委員的責任。他還把以往外事工作的相關經驗平移了過來:“要多注意臺灣主流媒體和輿論領袖的著作,關注當地社會、民生、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出版物;另外還要多跟臺胞接觸、打交道。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臺灣同胞的心理,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有效的與臺胞溝通,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爭取認同 兩岸共榮

  “多學習”經常被紀斌掛在嘴邊,胡錦濤總書記日前在民革、臺盟、臺聯界別委員聯組會上的講話,讓他給自己的學習計劃又添了一筆,他將講話內容總結為十六個字:反對“臺獨”、惠及臺胞、廣泛團結、和平發(fā)展。

  紀斌認為總書記的講話,一氣呵成,充滿善意。從三年前“關于新形勢下發(fā)展兩岸關系的四點意見”談起,肯定了兩個黨派和相關團體的地位和作用,回顧了07年來的兩岸關系和采取的措施,重申了十七大報告中對臺工作的總體要求,表達了開創(chuàng)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新局面的期待,強調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不受任何干擾,實現和平發(fā)展要靠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總書記指出,不管以前什么身份什么立場,只要回到兩岸和平發(fā)展的軌道上來,都真誠歡迎,任何的干擾都不會影響我們對臺灣同胞的承諾。這完全體現了執(zhí)政黨廣闊的胸懷和對臺灣同胞最大的誠意。”

  政府報告:三六九 往上走

  在認真聽取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之后,紀斌又總結出了“政府報告三六九”:首先,報告回顧五年工作,談了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其次,報告總結了解放思想、科學發(fā)展、改革開放、宏觀調控、執(zhí)政為民、依法行政等六方面經驗;最后,報告談了在新形勢下,加快改革擴大開放、食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等九方面工作。“這是在戰(zhàn)略高度、全局高度,用世界眼光,體現了大陸政府客觀、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紀斌還注意到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個細節(jié),今年工作報告在每一段的最后,都用幾句通俗易懂的話向普通百姓表達了政府的意愿。“以前的工作報告里專業(yè)詞匯比較多,老百姓可能不太明白什么意思,今年這個變化,充分反映了政府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雖是小細節(jié)上的變化,紀斌仍然很受啟發(fā)。

  最關心經濟民生 最期待機構改革

  初任全國政協委員,紀斌笑稱,身上的責任和壓力早就把激動和光榮趕到了小角落。“我關心的問題太多了:保持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經濟開放度、外匯比率問題;民生問題、社會問題;國務院機構改革……”其中,大部制和責任政府的實現,紀斌最為期待。“九三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整個行政體制改革的第一步,今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更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和十七大報告精神的重要舉措。”

  北京奧運開幕在即,紀斌特別強調,身為大陸觀眾不能對港澳臺運動員吝嗇自己的掌聲。“要讓港澳臺運動員感受到,祖國是他們堅強的后盾,大陸也是他們的主場!”在場的記者,都默默記下了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語。(張弛)

 

 

 

紀斌精神飽滿的走向人民大會堂。(張弛 攝)

 

  進入2008兩會特別報道專題 >>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弛 ]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