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高爱潮有声视频,少妇被粗黑进进出出在线观看,亚洲欧美v不卡在线,国产成人综合第一精品

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人大代表李生:建議年輕人要把握大好時光到農村創業

2017年03月10日 15:37:36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蘇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沭陽縣廟頭鎮聚賢村黨委書記李生。中國青年網記者 黃昂瑾 攝

  “希望年輕人到農村創業,同時為社會做一些貢獻……如果有愿意從事我們這個行業的青年朋友到農村創業,我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李生面對中國青年網的鏡頭向廣大青年朋友發出邀請,同時,這也是他作為創業路上的一位前輩,給青年朋友的建議。

  李生,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蘇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沭陽縣廟頭鎮聚賢村黨委書記,在村民們眼里,他是帶領大家發家致富的“小李生”,而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正如李生所說,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創業在農業,造福在農村。

  作為年銷售額“大幾個億”的花卉公司董事長,李生坦言,從創業到現在,飯夠吃了,錢夠花了,之所以要繼續堅守一線,是因為辦企業的過程就是施惠于人的過程。他猶記村民對他的信任,更不忘身為民營企業家的社會擔當。

  舍莊稼種苗木打破“賣小花”的傳統

  “種苗木的決定最開始是我自己的想法,我背著父母干的”,回顧發家創業史,必然少不了李生挖田地種苗木的開端,“當時家里好一通罵,因為家里當時就靠那幾畝地種糧食”。

  李生回憶說,雖然最初自己大膽的決定不被家人看好,但他的創業依據卻是源于沭陽縣200多年種花養花的歷史。“但那時我們叫‘賣小花’的”,李生說,基于家鄉種花養花的傳統,他逐漸了解到種植苗木的信息并開始嘗試。

  回想最開始的一兩年,李生在自家地里搭棚子,夏天連蚊香也舍不得買,靠煙熏驅蚊。“后來一兩年下來有了幾千塊錢的收入”,三十年前的幾千塊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收入。“比種糧食的收入高”,李生介紹,同時順應當時國內對綠化種植需求的潮流,許多村民也跟著種植,逐漸從種花養花,到種植花草苗木、盆栽,發展家庭園藝等,在李生的帶領下,一條發家致富的路在大家眼前日漸清晰。

  創業不易,探路更難。

  “一開始我們種植單棵的苗木,靠自己背著產品走出去推銷,進入人家單位要早早地把香煙遞過去,找到后勤部,問人家需不需要苗木、綠化”,李生說,聯系好銷售對象后,就要裝車、運貨。由于條件有限,通常是和苗木一起,人貨混雜地被“裝”在老式貨車里,“泥土不停掉到頭上”。

  “90年代后期,有一次我們運貨到北京、天津,當時是三月底四月初,我們進入河北境內后風很大,篷布突然被吹起來了,于是我們一個同伴在下面栓繩子,我爬到頂上拉篷布,一陣大風‘嘩’地吹來,我從頂上摔了下來”,李生講述著當年驚險的經歷,好在當時他抓住了一根繩子,險些直接摔下,“命都差點搭上”,李生感慨道。

  三十年創業路不忘“授人漁”的初心

  “最開始連什么是喬木、什么是灌木都不知道”,“8毛一晚的大通鋪也舍不得住,拿大衣裹著在人家面館里取取暖”……創業初期,有太多的不易,而支撐李生創辦公司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村民們的信賴。

  “發展過程中規模逐漸擴大,周邊很多村民學著我們種苗木,他們能賺到錢,我感覺很自豪”,李生說。而在村民們眼里,“小李生”教他們種植的苗木,就像是是“搖錢樹”。

  開公司后,又有了新的困難。“當時是八塊十塊一個工作日,一個月結一次賬”,李生介紹,“有時候賣出的苗木錢還沒拿回來,沒有錢發工資,但我們當地的習俗是八月十五和春節前,一定要把工資發給工人們”,因此,李生借著錢也要將工資發到工人手中。

  不僅有發家致富的路子,更有幫助家鄉人民共同致富的熱忱,從“小李生”到李總,李生贏得了更多的信任,也擔負起更大的責任。

  有一年春節期間,一對當地的夫婦帶著一些花生和山芋,乘坐拖拉機從村里趕到鎮上,找到李生。原來,夫妻倆在前一年就在李生的企業打工,新年將至,夫妻倆希望能繼續在企業里謀得一份工作,“他們說,李總,我們想明年還能來您這兒干活,比我們待在家里強”。

  “我只是為他們提供了干活的機會,他們就那么感激,大冬天那么大老遠趕來,我真的很感動”,李生動容地回憶起那個讓他難忘的情景,“所以我就勵志要做大做強,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崗位”。

  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時,李生剛剛結束了當日上午江蘇代表團的小組討論,他告訴記者,會上有70多歲的代表依然奮戰在企業一線,“他們更多是為了社會,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企業家的社會擔當和價值”,李生由衷地感慨,“所以我說年輕人還是要勵志創業,勵志承擔起社會責任”。

  好時光大膽闖續寫“小李生”的輝煌

  身為民營企業家,李生倍感自豪,也自知責任重大。

  “總書記曾經談到新型政商關系概括起來就是‘親’和‘清’,‘親’是指政府官員要親近民營企業家,民營企業家也要主動與各級黨委、政府部門溝通交流;‘清’是指政商之間要清白、單純,民營企業家要走正道,光明正大搞經營;而今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許多扶持民營企業的政策,在這樣的大好環境下,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發展?”

  身兼數職的李生也始終不忘他作為村黨委書記的身份,他說,村里原本都是以種小麥、玉米等糧食為主,但經常面臨沒有收成等問題,后來村里開始流轉土地,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幫助村里開始修路,把產業轉出去,并幫助村民也在幫助下開始就業,發展電子商務。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李生帶頭試點建設康居示范村,“現在村民的收入都很可觀,有車有房,幾乎家家住別墅”,李生自豪地告訴記者。

  “企業不斷壯大,我們還希望將產業延伸到旅游、電商、物流……帶動更多就業”,李生介紹,“現在很多農村的大學生愿意回到農村創業,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大學生到我們農村去創業,農村的創業空間很大,正如農業部韓部長所說,今后想當農民的人會越來越多。”

  “現在五六十歲的人還會對土地有很強的眷戀,但年輕人幾乎不會想回去種地,也不會種,所以國家通過集約化經營模式,把土地集中,建設家庭農場,或者由大規模的農業企業,把土地流轉起來,獲得更大的產出,比如種植一些高產的糧食,其成本會比一家一戶地種低得多。還可以種植花草苗木、蔬菜、藥材”,李生說,這些對于當代青年大學生來說,正是到農村創業的優越條件。

  當被問及對創業青年的建議時,李生說,在創業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所學,發揮所長,同時要積極實踐,“很多學園林、規劃、園藝的學生,在學校大多只是畫畫圖紙,但一到工地,兩三個工地學下來,理論結合實踐,就會有很大收獲,就有資本自己創業。”

  同時,李生也指出,困難肯定會有,“天上掉餡餅的事不可能”,“我建議大學生要敢于吃苦、冒險,大膽地去闖,現在的‘闖’已經不是我們當年的‘闖’,現在的風險已經小了很多,我們那時候的苦你們想吃都吃不到了,應該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要敢想敢闖,要敢于承擔風險,才能開拓屬于自己的一篇天地。”(中國青年網記者 黃昂瑾)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