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高爱潮有声视频,少妇被粗黑进进出出在线观看,亚洲欧美v不卡在线,国产成人综合第一精品

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并取得輝煌成績

2011年06月03日 22:09:19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有著純凈冰雪與空氣的南極是各國科學家共同向往的科研圣殿。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間,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來自全國數十家單位的科研工作者“亮劍”南極,用辛勤的汗水、頑強的意志和精誠的協作,在冰川、天文、地質、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擷取其中八大科研成果,即可管窺此次南極考察取得的輝煌成績。

  成果一:“冰蓋之巔”再創淺冰芯鉆探新紀錄

  南極冰芯直接記錄著遠古時代的大氣組成,蘊藏著珍貴的古氣候和古環境信息。此次考察中,考察隊員經過近20天的不懈努力,在南極“冰蓋之巔”——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區鉆取了一支超過130米長的冰芯,創造了冰穹A地區淺冰芯鉆探的新紀錄。通過研究這支冰芯,可以追溯過去五六千年以來的地球環境變化。

  同時,為今后在冰穹A地區鉆取地下3000多米處的深冰芯,開展100萬年時間尺度內的全球變化研究,此次考察隊在昆侖站附近建成了深冰芯鉆探場地,這標志著我國在南極冰蓋的深冰芯鉆探即將拉開序幕。

  成果二:南極昆侖站開辟天文觀測新“窗口”

  在天文學家眼中,冰穹A地區很可能是南極地區最好的天文觀測臺址。此次,考察隊在中國南極昆侖站的天文觀測站成功安裝了一臺頻譜范圍更寬的太赫茲傅立葉頻譜儀,為我國在冰穹A地區開展天文觀測開辟了新窗口。此外,考察隊員還安裝了“月光閃爍儀”等新的天文觀測設備,并為下一次南極考察安裝“施密特望遠鏡陣”完成了地基準備工作。新天文觀測設備的運行將為我國建設南極天文臺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成果三:隕石采集、冰下地形測繪取得重大突破

  格羅夫山地區是南極大陸上極少數有山脈峰巒凸露于冰蓋的地區之一,此次南極考察是我國第五次派出隊員對這一地區開展地質、測繪、冰川、環境、隕石回收等多學科綜合考察。考察隊共采集隕石1618塊,總重量約為17公斤,使我國的南極隕石擁有量累計達到11452塊。考察隊員還在格羅夫山地區最高峰梅森峰以及格羅夫山核心區哈丁山等地發現了新的隕石分布區。

  此外,測繪學者在此次考察中首次探測出格羅夫山局部地區的冰下地形,測得格羅夫山地區冰雪最厚處超過1200米,初步揭開了這一冰原島峰地貌形態的神秘面紗。

  成果四:首次獨立建成南極永久性驗潮站

  海洋潮汐驗潮資料分析是研究海平面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次考察隊在中國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一座數據實時傳輸永久性驗潮站,這是我國首次獨立建成的南極永久性驗潮站,為我國監測南極海平面變化、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平臺。2月27日智利發生里氏8.8級大地震后16小時左右,這一驗潮站即監測到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中山站附近海域海面異常波動,為潮汐觀測數據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成果五:首次應用無人機開展大范圍南極海冰觀測

  應用無人機作為人類“替身”進行輔助科學探測活動,是許多國家競相研究的課題。此次考察期間,科考隊員首次在南極應用無人機“雪燕”進行了大范圍海冰觀測實驗。“雪燕”搭載傳感器設備在南極中山站附近40公里海域內累計自主飛行39個架次、20余小時,獲得了清晰的海冰形態圖像和精確的海冰觀測數據,為“雪龍”號破冰航行提供了參考。

  成果六:中山站極區空間環境實驗室基本建成

  我國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南極中山站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在此次考察期間基本建成,并已正式投入越冬觀測。該實驗室的建成,將使中山站對極區地球空間環境的探測范圍由極隙區、極光帶擴展到極蓋區,可探測到的自然現象覆蓋電離層和磁層,探測要素包含極光、電離層參量和空間等離子體波等關鍵要素,使南極中山站成為自主性更強、國際一流的極區地球空間環境觀測站。

  成果七:首次開展大范圍南極地物光譜采集

  光譜反射數據是研究地面物質特性的基本遙感資料。此次考察首次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周邊大范圍開展了光譜測量工作,獲得有關南極雪、冰、巖石、湖水、地衣等地面物質的大量光譜反射數據和圖片資料。這些現場資料不僅有助于增加人們對南極地物反射特性的了解,也為我國編繪出首張高分辨率南極陸地“景觀圖”、精確展現南極洲地物分布情況提供了有力支持。

  成果八:首次在南大洋自主成功布放和回收潛標系統

  此次考察期間,考察隊在南極第三大灣普里茲灣海域成功布放、回收一套潛標系統,該系統對南大洋的溫度、鹽度、流速等數據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持續觀測,獲取了理想的觀測數據和樣品。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極成功布放并回收潛標系統,對于開展南極大陸周邊海域海洋、海冰、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